燕之屋丨黄健:让1亿中国人吃上一碗好燕窝(上篇)
遭遇“灭顶之灾”,燕之屋创始人黄健从谷底重归事业巅峰,如同“史玉柱”的翻版,与史玉柱不同的是,史玉柱是靠另起炉灶,重新创业,在新的行业内获得成功;而黄健则靠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品牌、在同一个行业里实现凤凰涅槃。
在最艰难的时刻,敢于重新定位开创新品类;在临近破产的边缘,并没有病急乱投医,大胆引进“三个火枪手”,选对“中国合伙人”,化危为机,顺势将企业治理推向一个新高度。
最近一年多来,黄健坚持每周锻炼,除了去健身房,还坚持长跑,每天晚上都要跑6公里,基本上风雨无阻。
锻炼的效果很明显:人瘦下来二、三十斤,大肚腩消失了,手臂上的肌肉轮廓可见,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精神抖擞,充满力量。身边的同事,能够明显感觉出董事长的前后反差,“又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笑容”。
过去的七年里面,燕之屋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就像过山车一样,爬上顶峰又被摔到谷底,公司一度行走在破产的边缘,幸运的是,公司最终苦尽甘来,谷底反弹,走上正轨,并迎来了现在的大发展。黄健一直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将公司管理事务交给年轻团队打理,自己则能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了。过去的几年,他一直四处奔波,操心劳累,身体严重透支。
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燕之屋”)前身为厦门双丹马实业发展公司,创立于1997年。商海21年,黄健经历了起起伏伏,世事沧桑,最艰难的时候,是2011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行业爆发乌龙事件“血燕危机”。作为行业领头者的燕之屋遭受的打击最重,黄健没有退缩和逃避,主动承担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了给经销商和消费者无条件退货,为了给员工发工资,为了维持公司继续运营,他以个人名义借款上亿,背负高额利息。压力最大的时候,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躺在床上两天两夜不出门,甚至一度出现精神幻觉。
没有人知道他当时承担了多大的压力,他要承担的不仅是燕之屋一家公司的生死存亡,还有整个行业的前途命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深刻地知道,燕窝行业如果遭遇毁灭性打击,自己一家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那些日子,他是一天一天熬过来的。
其实,他可以选择不用受这么多的罪和苦,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比如,可以冠冕堂皇地宣布破产,清算公司资产,并不影响他个人仍然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或者选择不给经销商和消费者退货退款,因为这是属于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他没有理由为此买单。
但是,黄健选了对自己最不利的一种。凡是经销商和消费者提出要求,全部无条件退货退款。为此,他赔上了公司过去的所有积累,连个人资产也廉价变卖,还以个人信用抵押在外面借了巨款。
员工们不愿意看到公司衰落,不愿意看到这么好的老板倒下,都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与公司共度难关,有的自愿降薪一半,有的主动凑钱给公司。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燕之屋最后通过重组,终于走出危机,迎来了新的春天。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这么多年的艰辛和努力,黄健都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初心:“让1亿中国人吃上一碗好燕窝”。
一颗不安分的心
应该说,黄健在读书方面属于少年天才型。16岁考上大学,20岁本科毕业。在同龄人里面,属于让父母骄傲的佼佼者。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黄健,被分配回户籍地柘荣县中学,当了一名高中数学老师。
当时,黄健住的地方离县城还有一段距离,需要骑个小摩托车往返。花开花落,岁月悠悠,他在学校里迎接一茬又一茬新生,送走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小日子过得平淡安好。
直到有一天,黄健骑着摩托车去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游玩,发现外面的世界比自己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当时的他,正处芳华,血气方刚、热衷冒险,对于千篇一例、“三点一线”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不满,希望能到外面闯荡一番。
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如火如荼,沿海地区掀起了一股“出国留学、打工热潮”,目的地包括有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黄健身边不少人都走出国门,去海外闯荡了,其中还包括他的亲妹妹。
外面涌动的世界,让黄健再也坐不住了,在当了五年教师后,他不顾一切反对,毅然砸掉铁饭碗,只身下海闯荡。
他回忆说:“当年,我骑着一辆本田摩托车在路面上狂奔,就想抛开一切,冲破层层障碍,去闯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会教书的他,要去应对复杂的商业社会,在当时来看,的确有点冒险。但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冒险的精神。在福建地区,一直崇尚“爱拼才会赢”,这在黄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光阴一晃30多年,如今的黄健,算是功成名就,荣耀归来。2017年底,他特意买了一辆新款豪华摩托车“致青春”,算是对自己30年前青葱岁月的怀念。
如今的黄健,是厦门市知名企业家。但在21年前,他的公司刚刚在这片土地上落地萌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上下一片沸腾,出国十多年的黄健,兑现了他从县城第一次来厦门时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来”。而留下来的方式,就是选择在厦门创业。
创业项目最后选择了燕窝,其过程颇费了一些周折。
有一次,黄健到朋友家做客,正好那个朋友是做燕窝的。“兄弟,你看这个生意能做吗?” 朋友摆出几盏晶莹剔透的燕窝。“哇,好东西,你是从哪里弄来的?”黄健见到燕窝爱不释手,他知道这是古代皇宫御用滋补品,非常珍贵。“从印尼进口,你敢去进口回来吗?”朋友激将一番。“有什么不敢。”正在选择创业项目的黄健眼睛一亮。
没过多久,在印尼街头,人们就看到,有两个全幅武装的武警,瞪着大眼睛全程保护着一位华人。这位华人却镇定自若地进行地燕窝市场调研,他一会儿走访燕窝加工企业,一会儿深入人工建造的燕屋,向燕农了解燕窝的采集情况。这位华人就是黄健。当时,印尼排华势力正盛,华人的生命财产时刻受到威胁,可是这一切都吓不倒黄健要发展燕窝事业的决心。
从印尼考察回来后,1997年底,黄健倾其所有,创建了燕之屋的前身——厦门市双丹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此与燕窝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断打破行业规则的创新者
黄健当时设计的商业模式,是从印尼进口燕窝干货,简单包装后,再拿到厦门当地的商场柜台代销。简单来说,就是属于进口贸易商。
经过一年的经营,黄健的燕窝生意越做越大,产品覆盖厦门各大商场。黄健的雄心也日渐显露出来,他决定走出厦门,面向全国。他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金丝燕一样,要展翅飞得更高。
2002年的一天,黄健坐在办公室里翻开《中国经营报》,发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要在北京召开连锁大会,邀请全国知名企业进京参会,共商大业。几年的商海锻炼,让他有了敏锐的商业触觉,这种新型的连锁商业业态,大有可为,他迫不及待地第二天就订机票飞往北京学习。
创业五年来,黄健积累了很多品管、销售、品牌策划、跨国贸易等方面的经验,可以说经历了一个量变的过程。而这次进京学习,促使黄健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因为他学习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特许连锁经营模式,它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产品、专利和经营模式等无形资产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一来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二来可以收取稳定的加盟费,三来可以快速打响品牌。
北京回来后,黄健认为自己的公司也可以尝试推进,于是策划出了“燕之屋”品牌,用于特许连锁经营。“燕之屋”即“燕子屋(燕屋)”的谐音,品牌名称与行业关联紧密。同时,黄健自己走上街头,积极为燕之屋样板店选址。
“反对,坚决反对,单凭几盏干燕窝的毛利,怎么可能支撑一个专卖店!……行业里从来没人这么干过,说明没有可行性。……”
在动员大会上,股东和一帮高管都提出反对。他们不明白,现在的贸易生意做得挺好的,为啥还要瞎折腾。而且,这种没人干过的事情,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把过去赚的那点钱赔进去。
“做企业,不冒险、不尝试,怎么知道输赢!”黄健态度坚决,义无反顾。
企业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还需要当机立断的魄力与勇气。黄健决定尝试“新商业模式”的决心,与马云决定创业如出一辙。当年,马云在创办中国黄页前,曾约了24个朋友做外贸的朋友商量,结果23人反对。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干了。
大家拗不过固执的黄健。很快,在炮竹声声中,厦门禾祥西路,第一家燕之屋专卖店开张了。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补足服务短板,黄健独创发明了“专卖店+厨房”的模式。
专卖店不仅展示商品与销售,还配有厨房功能,其引入现代化蒸煮设备,实现“四个现代化”:现点、现炖、现吃、现送。用户可以到燕之屋店里食用燕窝,也可以预约送到家里享用。这种新型的专卖店形式,解决了用户不会炖煮燕窝,以及炖煮麻烦的难题。从商业来看,它突破了燕窝的营销场景,成功解决了市场痛点。这种完全从用户出发的个性化服务,一经推出,马上受到客户欢迎,门店经营火爆。燕之屋创新的模式在行业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市场上冒出众多模仿跟进者。这进一步加深了客户对专卖店形式的教育和认知。
很快,媒体溢美之言见诸报端,例如:“燕之屋就是燕窝的星巴克、燕窝的宅急送”、“在燕之屋订燕窝像订牛奶一样方便”……
作为高知分子出身,又在国外有过留学工作背景的黄健,在行业率先推出专卖店形式后,紧接着,又放了一个大招。
越疯狂越接近成功
2008年的一天,黄健跟随一个机构参观同在福建的知名企业安踏,没想到,这次短暂的参观行程,对黄健产生了很大震撼。安踏作为闽商代表,在品牌建设方面走在潮头,明星代言,央视广告,一系列品牌大动作,让安踏声名鹊起,全国走红。
“做鞋的能请明星,什么时候我们做燕窝的,也可以请明星?”一直希望在燕窝行业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的黄健,思忖着一夜没睡。但是,请明星代言,需要一笔巨款,这对于当时资金实力尚不是很强的燕之屋来说,能够承受得了吗?而且万一失败,钱打水漂了,怎么办?
当他将请明星代言的想法跟公司其他高层交流时,再次遭到一片反对声,这次反对的声音比上次开专卖店时要大得多。因为,这次投资更大,风险更加不确定。
“你疯了,如果请明星代言失败了,我们全公司都要喝西北风了。”一些公司老臣表示出极度的不理解。
一直以来,燕窝都是高端滋补品,古代属于皇宫和达官贵人专享,即使在2008年,也只是少部分人群会习惯购买。对于他们而言,不需要广告也知道吃燕窝,而大部分人群受到消费限制,普通广告对他们效果不大。因此,在燕窝行业,从来没有哪家企业去大张旗鼓地请代言,打广告。
“我们越疯狂越接近成功!”黄健下决心再赌一次未来。
虽然面对一众的不理解,但黄健还是执意推进。2008年,黄健把企业赚到的几乎所有利润全部拿出来,聘请香港巨星刘嘉玲代言。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赌一把”,“不成功便成仁”了。事后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决定,黄健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历史再一次青睐黄健,谁也没想到,明星代言发挥了应有的威力。当时,“不老女神”刘嘉玲的宣传海报,像雪片一样铺满了全国燕之屋所有专卖店、加盟店,结果迅速引爆市场,专卖店里的销售业绩扶摇直上。更重要的是,普通消费者也进一步了解了燕窝,知道了有一家做燕窝的企业叫燕之屋。一时间,燕之屋风光无两,前来洽谈加盟的商家络绎不绝,燕之屋在全国拥有500多家门店,准备筹备上市,公司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巅峰。
……
(未完待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