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作家聊那创作的故事-和徐军老师一起揭秘《苏宁为什么赢》的诞生

发布时间2019-11-21 11:53:04

如何把内容讲的有故事,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素材要足够的故事化,有精彩的细节,第二个是表述方式要生动。

你或许常看书,但你知道每本书的背后,作者本人对于内容是如何把控与理解的吗?你是否好奇过作家是用怎样的方法让你不由自主的跟着读下去?你想尝试成为一个案例的写作者吗?

如果你有过这些念头,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你也要看看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为什么赢》的作者徐军老师将和我们聊聊创作中的那些事儿。


分享人:徐军

十多年媒体从业经历,《南方企业家》编辑部主任和《IT时代周刊》记者等职。擅长公司研究,先后创作了多部企业案例图书。


这是一本记录千亿级企业转型的案例书,也是一本讲述O2O领域商战的故事书。我受邀与蓝狮子团队一起调研创作,整个过程大概9个月,收集的资料达到90万字。时间短,任务重,苏宁整体包括董事长张近东都非常重视,我们的压力不小。


找到最核心的主线


创作要先找出书的主线,顺着主线理清楚书的相应脉络。我们团队经过几次的讨论梳理后确定了以O2O为主线,原因是O2O线上线下的结合是整个苏宁最有竞争力,不论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包括阿里和京东都无法复制的。最后主线表述为+互联网到互联网+两步走,2009到2013年,+互联网是加产品加服务加渠道,从2014年开始,就开始互联网+零售+物流云+金融云+数据云,苏宁慢慢云化为一家有互联网体系、互联网思维,可以对外进行能力输出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扎实的采访过程


采访的过程中我与蓝狮子团队在苏宁南京总部驻扎了将近2个月,吃住都在苏宁。我们的采访的第一个阶段是高层,通过孙总(孙为民)、孟总(孟祥胜)等人的战略描述对苏宁的整个转型的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是中层,具体讲更多细节的东西;还有就是店面的员工,加起来总共采访了38名对象。


苏宁相对阿里等互联网公司来说比较低调,务实,不张扬,不善于去讲故事,在和苏宁品牌部开会讨论怎样增加故事性的时候,我们提出希望找一些在苏宁工作时间比较长,哪怕职级不是很高的人进行补充采访。由于这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亲历着苏宁的变革,有许多切身体会,这一次我们有不少收获。


紧张的创作过程


整个的写作和修改不到三个月,很多资料来不及静下来理解,完全都是在边写作边消化。由于材料太丰富,计划是写10万字,最后写出来有15万字。在2015年12月苏宁成立25周年之前的日子,苏宁张近东董事长拿到了最后的成书,表示非常满意,我们整个团队的心才放了下来。


写作的故事化


苏宁希望这本书有故事性,让更多人愿意读,成为一本畅销书。如何把内容讲的有故事,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素材要足够的故事化,有精彩的细节,第二个是表述方式要生动。最开始因为赶时间我们写的比较粗糙,可读性不强,何丹(《苏宁》的联合作者)提出将故事简短化,把一章分成好几节,每一节再切割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尽量控制在在1000字到1500字左右,段与段之间由线索串联,层层推进。做出这一调整之后果然整本书看下来可读性强了很多。


Q&A:案例写作武林秘籍


Q:这本书创作时有哪些参考对象?


A:在这本书创作前,讨论得比较多的写法有《创京东》、《联想涅槃》、《褚时健传》。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与吴晓波的交流,参考了他创作的《腾讯传》。在最后的打磨阶段,《盗墓笔记》的故事表述方式给了我一些启发。


Q:本书的写作视角是怎样的?


A:第三方视角。整本书的逻辑就是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去梳理苏宁的转型过程。虽然定制写作多少会有些偏向性,但创作的原则是保持中立地位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公司案例,写作的基础建立在苏宁授权的采访和调研上,作品的可信度高。


Q:案例的写作是否需要输出价值观?


A:首先要把故事讲的精彩,在故事当中要输出方法论和价值观。


Q:在写作过程中突发的苏宁和阿里的联姻,对写作有哪些影响?


A:在最开始合作的时候,只有高层知道,在采访过程中,张近东不止一次的提到要开放,我们当时也不是非常明白他们的意指。直到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联姻后,我们开始重新理解之前的一些表述,进行部分章节的改动。


小伙伴们的读后感


林乐|房地产行业


1)可读性强、真实还原苏宁转型一路走来的大事件;


2)透彻分析了张近东决策的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历史感很强;


3)自我体会:苏宁以信息化为龙头、扎实提升客户体验等修炼内功是核心竞争力!


PS:作为房地产从业者,苏宁云商总部大楼太赞了。


袁艺|零售支付行业


整个创作过程归纳为:1.确立主线2.收集素材3.故事描述4.引发探讨,并在整个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貌、和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灵活。对我们学习案例写作深有启发。


杨娟丽|新媒体行业


非常佩服了,我自己也写过书,散文集架构的,都很花精力,这样的逻辑架构还要讲故事还要精彩,而且内容大部分来自采访,非常考功力了!


听作家聊那创作的故事——和徐军老师一起揭秘《苏宁为什么赢》的诞生


http://chuansong.me/n/2127697  “传送门”媒体报道